2011/10/01

騷包紅再見



從2003年12月購入騷包紅到現在也快八年了,雖然回台灣後就很少帶出門,但也是結結實實地拍了一萬兩千餘張照片(12,172),含DV超過11.2G!花了點時間把各階段的「騷包紅戰功表」給記錄了一下,這一萬多張照片包括:

二技 (2003-2004):2,024 張
英國 (2005-2007):7,355 張
其他 (2003-2011):3,263 張
會這麼不離不棄(?)最重要的原因當然就是攜帶方便。不含電池只有120g,而且又有個輕巧如槍套的皮套,別在腰帶上帶著就走,想拍就拍!當然,沒有預算購入新機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還在英國時就一直很哈 Panasonic 的 LX2,如今人家都要出 LX6 了 XD。

終於在今年七月份,下定決心要敗了。平時並未追蹤新機資訊的我,當然得花點時間做功課。就跟多數理性的3C消費者一樣,我也會先將預算、用途、喜好等條件定好,再來篩選適合的機種,當然我也和一般盲目的3C消費者一樣,經歷過一段心猿意馬,什麼都想要,什麼都害怕的時期。最後我的條件主要有:
【預算】 原則上不拘,所有配件加起來不超過兩萬都可以 (以最後入手價來看這上限還真高)
【體型】以一般隨身機的大小重量為主,使用專用電池 (較輕)、SD卡
【用途】主要是取代騷包紅,以及作為下一台進階相機中間的跳板 (較進階的功能可以拿來練習)
【進階功能】含P/A/S/M模式在內的全手動、多種情境、可快速調整ISO、曝光補償
【光學變焦】打小鳥的優先權一直往後移,畢竟體型與焦距還是成正比的
【感光元件】雖說是越大越好,但在前面幾個條件下的機型似乎都有限
【外型】因為有騷包紅,所以好不好看也一度是我考慮的重點,但後來直接放棄 XD
【加分】錄影功能若有 Full HD 有額外加分,因為出來混一定要保護自己出去玩常有小段錄影的需求

接下來自然是一連串地獄般的比較了:太貴的不要、太重的滾開、EVIL機不考慮、S社直接跳過… 但這是個數位相機百家爭鳴的年代,怎麼刪還是有個七八台,所以前面的條件就開始改權重:為了輕巧放棄焦距、為了價格放棄外型。等到最後只剩下兩三台的時候,就開始比加分/扣分條件,於是乎有 F/1.8 大光圈與 Full HD 錄影的 Nikon P300,便在此時以最低價勝出了!

 

實際使用的結果,發現他另一個加分點:高達 916,000 的液晶螢幕解析度,讓我在拍照後預覽時的爽度大大增加。當然實際轉出來以後看到的照片也不會差太多 (只要不把照片放大到原尺寸來看的話 XD)。一度我因為原尺寸所呈現的「油畫」效果而感到失望,但從價位、功能、等級綜合來看,套句其他攝影達人朋友們的結論:不錯了啦!



早就跳脫「像素情結」的我,完全不把高像素作為選擇條件,真的要輸出成照片,現有的主流像素也都足夠了,有輸出成大型看板的影像需求,自然會尋找更高階的工具。所以原尺寸的油畫效果,對於我來說好像也就成了可以原諒的缺點了  (當然,對整體的成像來說,還是有影響的)。這台相機的另外一個重點就是,讓我決定是否要朝向更高階的DSLR前進。

很多勸敗攝影達人都會說,買了就會用了啦!但我也聽到一些拿著高檔數位單眼相機的大哥阿北,因為被恥笑說拍起來跟傻瓜相機沒兩樣而痛定思痛地去報名攝影課。這些之於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自己的想法。我一直都覺得攝影也好、畫畫也好,都是一種藝術。工具、技巧可以顯著地提高每件作品的藝術價值,但鏡頭再大顆、畫筆再昂貴,也比不上經驗、創意與靈感,這些才是藝術家之所以為藝術家的不可取代之處。我也不期許自己成為藝術家,我只想要在看到動人的畫面時,能有辦法捕捉下來就好。當我渴望擁有一台DSRL來達到這點時,就是把皮夾打開的時候了。


開箱文請參閱Nikon P300 開箱照,同場加映騷包紅最後的倩影 & P300規格
最後以此篇緬懷陪了我這麼多年的騷包紅 :)

攝於2003/12/7

2011/09/03

魔法公主
















導演:宮崎駿
資料來源:Wikipedia


相較於其他宮崎駿的新舊作品,《魔法公主》相對血腥、兒童不宜了些。畢竟裡面爆頭、斷臂與流血的畫面在比例上不算少。可能是因為時代背景相近,或是片中所發生的人與自然之爭的畫面也非常貼近真實世界的緣故,導致儘管此片結局還算圓滿,看完後我心中卻悶悶的。

我在看這部片的時候,除了一如往常融入在劇情中之外,也不斷地發現他與《風之谷》相似的畫面:

與《風之谷》(Naushika)一樣,魔法公主也以主角的名字為片名 (Princess Mononoke)。山獸神 (或麒麟獸) 療癒男主角阿席達卡的畫面,讓我想起了王蟲治療娜烏西嘉的那一幕;神豬群們衝向人類的畫面,就好像王蟲群們衝向風之谷一樣;而燒毀王蟲的巨神兵,則化身為室町時代的火藥與炸彈。而獸神的森林,也就像是縮小版的腐海一樣。或許是風之谷在我心中的地位太高了,所以才會有此聯想吧。但,其中想表達的人類的狂妄與自私是相同的。

 

魔法公主裡面那個賦予生與死兩種力量的山神構想跟造型都很棒。但人神之間的仇恨刻畫得太深,雖然是為了營造最後的大破壞,但不斷給人「難道自然與人類就沒有和平共處的可能嗎」的頹敗感。或許也正因為現實生活中這件事就是這麼的令人使不上力,才會在看到這種仇恨相對的畫面時,會格外不舒服吧。

最後一點小敗筆,就是達達拉城的那位領導人。她最後的從良(?)實在轉得太硬了,沒有特別觸動人心的「感化」或「覺悟」… 只是「喔,全毀了,那咱們好好生活吧」這樣。還是風之谷的庫夏娜比較有個性:P

 

未看先猜,今晚選擇《魔法公主》而非《借物少女艾莉媞》應該是個正確的決定?


PS. 本文原載於 2011/8/19 @facebook

twits of the days


這兩年部落格文章少產,從去年平均一個月一篇,到今年可能只有每季一篇 (寫財報嗎?!)。事實上我還是持續地在網路上走跳 (乾脆跳著說),只是文字產出的主力,由部落格轉換到了社群平台上。這些社群平台從約莫五年前的 facebook 起始,09年開始玩 PlurkTwitter,今年則加入了 Google+

其中頻率最高的當然是在不到兩年半的時間中,累積發表將近3,000則、回應逾42,000次的噗浪;Twitter則是我很重要的資訊來源,對於一個家裡沒電視、平常也不看網路新聞的人,要感謝眾推友們的分享,讓我還能持續地腦袋不裝大便言之有物。臉書則是和朋友們交流、交換人生的好地方。尤其是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圈的時候,要抽出一點彼此都有空的時間聊兩句,似乎越來越不簡單了。但之於我自己,倒更像是把時間都花在網路上了,而少了與真正的人類互動的機會。

除了社群平台,工作也不定期地佔據了我一天之中超過1/3的時間,若是算入中間那一段,我也邁入工作的第四個年頭了。照說應該是越來越熟練了才對,但不斷增加的工作量,導致剛回去時還信誓旦旦地說「如果我超過七點下班就叫我婊子!」,到現在「阿婊」已經成了另一個外號 (泣)。

Anyways, 網路、工作、玩,這就是我現在的人生。
趁著還年輕再多加幾個東西吧!


2011/06/27

What do you want as a consumer?

消費者要的是什麼?  又要馬兒好 (東西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便宜)

這個答案對,也不對。不過眼前看得到的這個世界,除非是有所堅持的廠商,
多數都會拿消費者的這種偏好作為藉口去壓榨一切能壓榨的東西…
不管上游廠商、或自己內部的成本… 然後塑化劑就這樣摻進去了。

『民眾有知的權力啊! 民眾愛看我們才會報!』
有沒有覺得這個場景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便宜又好的東西,一定在第一順位… 但便宜的東西,跟好的東西,哪個又在第二位呢?

因為使用了好的原料、技術、方法、人才,所以做出了好的產品,
但公司畢竟是以營利為目的,所以沒辦法賣得比人家更便宜。
如果這麼單純也就罷了,有能力、重視的人自然會選擇那些雖然貴,但是好的產品。
這是正常情況下的市場機制:當我沒辦法賣給所有人的時候,就選擇其中一群人。

可是黑心的廠商卻讓我們無法看清什麼才是真正的好。
例如號稱天然健康,但卻進購了便宜的起雲劑…
他們達到了利潤極大化 & 成本極小化,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則達到了罹癌率極大化
然後他們打著「好東西」的大旗作為理念,榨取更多更多的利潤。
我們只能擔心懼怕又無奈地想著:反正都是毒,我只好選便宜的囉。

在選便宜的這個前提下,至少我還能用知識、智慧來判斷好壞。
十分積極的人用更多方式去尋求「便宜又好的東西」,譬如號召/參與團購,或是找原廠直購;
普通積極的人會選定他們的慣用品,然後穿梭在各大賣場比那從幾塊錢到幾十塊錢的價差;
普通懶惰的人聽從親戚朋友路人甲的建議,選擇「他們覺得好」的東西;
十分懶惰的人不跟團購、懶得比價,只要自己判定是好東西,而且買得起就好,例如我。


















via http://www.bized.co.uk/virtual/vla/theories/indifference_curve.htm

2011/06/06

莫內花園特展

















就在北美館爆發了(疑似)包庇廠商的醜聞之時,我取得了莫內花園特展門票兩張。

必需坦承,這個展並沒有在我心中勾起漣漪,所以也不打算「為賦新詞強說愁」。
或許是連續假日+展期將近,所以人多到靠北邊走讓人不耐也有關係。
總之,那幾幅黑壓壓的睡蓮就是沒辦法吸引我的注意力。

畫畫這件事,從一開始的塗鴉、到模仿,之後開始學習技巧、色彩…
等到可以畫得栩栩如生的時候,也才只是開始而已。
接下來才是真正進入「藝術」的殿堂,用「心」去畫畫。

我以為,印象派的作品本來就不用鑽研這一筆是花是草,那一灘是天是地;
而是如同繪畫者用心下筆一般地,用心去觀看這幅畫,並產生屬於自己的感受。
但就如同前面所說的,這個展覽並沒有讓我在畫作中找到什麼感受。
我的感受,卻來自參觀動線結束後,出口前那個房間的莫內生平記事。

其中有一段提到,莫內沒有被選上沙龍展,於是父母中斷了對他的經濟援助。
這讓人感受到,藝術工作者總是在這樣卑微的情境下被對待,
即使是在歷經文藝復興時期過後的法國,也還是得要麵包才吃得飽。

莫內的後半輩子也很... 戲劇化?
畫漫畫、從軍、不斷發生的經濟危機、兩任妻子與大兒子都比他早去世,還得了白內障...
但他也與伙伴創造了新的藝術手法,即所謂印象派,也獲得藝術界與國家的肯定。

說著藝術工作者在現實世界夾縫中求生存的為難之時,
或許就是在這樣的顛沛流離之中,才能激發出那來自靈魂深處的力量,
並留下雋永的作品。

2011/02/13

太陽劇團 - 魔幻森林















太陽劇團之魔幻森林
VAREKAI, CIRQUE DU SOLEIL

生平第一次參觀馬戲團表演,就獻給了鼎鼎有名的太陽劇團。太陽劇團發跡於80年代初期的加拿大,現在是個擁有1,200名表演者,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巡迴及固定演出的專業表演團體。Varekai則是其中的一場秀,於2002年開始在北美洲巡迴演出,在結束為期三年的歐洲巡迴演出後,亞洲巡迴的第一站便來到台北。

Varekai以希臘神話中的伊卡魯斯 (Icarus) 故事為背景:
伊卡魯斯的父親,雅典發明家第達羅斯 (Daedalus) 為他製造了一對翅膀以便逃出克里特,但是他飛行時靠太陽太近,以致聯結翅膀的蜂蠟融化,因而墜落在愛琴海中現今稱為伊卡利亞海的地方。
(via 劍橋百科全書,Dr.Eye)
在Varekai,Icarus則是墜落到了一處位於火山旁的魔幻森林深處,並由森林中的奇特生物們教導他重新學會飛翔,而表演便由 Icarus 的墜落開始。《伊卡魯斯的飛行》,他的單人演出,僅透過一張垂下的網子做出各種攀爬、旋轉、墜落等動作,穿著白色的衣服纏繞在白色的網子上,搭配令人悸動的音樂,即使那時還不知道故事內容的我,也因為感動不已而到現在還印象深刻。




馬戲團必備的小丑當然也少不了,但 Varekai 的丑角可不是印象中那種帶著尖帽頂顆紅鼻子還在眼睛上畫星星穿著寬鬆花俏的傢伙,而是穿著魔術師服裝的帥哥一枚,只是他的助理是個愛現的胖女人,而他一身行頭出場沒五分鐘就只剩條褲子這樣 (笑)。




壓軸的表演是俄羅斯鞦韆 (Russian Swings),舞者在兩座巨型鞦韆與高台中間飛來飛去,讓在前一段表演快睡著的我一整個醒來!也不是無聊啦,是表演的調性較慢,就跟我去棒球場看到投手戰時會睡著是一樣意思 XD




Varekai是吉普賽語,意為「無處不在 (wherever)」,這場表演的創作初衷,也具有「向流浪的靈魂、馬戲傳統的精神與藝術以及所有追尋「魔幻森林」、無止盡的理想欲熱情致敬」的精神 (via 魔幻森林中文官網)。或是維基百科所言的 "an acrobatic tribute to the nomadic soul"。想想其實很有意思,尤其是以「流浪」為部落格名稱的我,更是在表演中感受到那種… 「雖然流浪,卻將整個世界放在自己心中」的感受。

太陽劇團團名中的 Cirque 是法文的「馬戲團 (circus)」。但與其稱之為一個「馬戲團」,我覺得太陽劇團更是一個真正的劇團。它的每場演出都有其故事與典故,有專責的編劇和製作團隊。音樂尤其令我讚賞,除了現場演出的樂團與歌者以外,每首曲子都是搭配故事與表演而創作出來的。一樣是把人抓在空中甩,看過綜藝節目裡面請來民間或大陸雜耍表演者的演出,跟太陽劇團這種檔次的演出,我只有四個字:值回票價。

最後附上一樣是令我印象深刻的表演:Icarian Games (伊卡利亞的嬉戲),根據中文官網的介紹,它是一種「現今馬戲團裡少見的古老技術」。魔幻森林在台灣的演出會持續到三月初,在南港展覽館旁,搭設著與劇團一起飛過來的專屬帳棚。記得什麼都不用帶,因為位置很小,而且禁止拍照攝影 (這是基本觀念了吧),將你的心胸敞開,一起隨著 Icarus 墜入魔幻森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