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27

What do you want as a consumer?

消費者要的是什麼?  又要馬兒好 (東西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便宜)

這個答案對,也不對。不過眼前看得到的這個世界,除非是有所堅持的廠商,
多數都會拿消費者的這種偏好作為藉口去壓榨一切能壓榨的東西…
不管上游廠商、或自己內部的成本… 然後塑化劑就這樣摻進去了。

『民眾有知的權力啊! 民眾愛看我們才會報!』
有沒有覺得這個場景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便宜又好的東西,一定在第一順位… 但便宜的東西,跟好的東西,哪個又在第二位呢?

因為使用了好的原料、技術、方法、人才,所以做出了好的產品,
但公司畢竟是以營利為目的,所以沒辦法賣得比人家更便宜。
如果這麼單純也就罷了,有能力、重視的人自然會選擇那些雖然貴,但是好的產品。
這是正常情況下的市場機制:當我沒辦法賣給所有人的時候,就選擇其中一群人。

可是黑心的廠商卻讓我們無法看清什麼才是真正的好。
例如號稱天然健康,但卻進購了便宜的起雲劑…
他們達到了利潤極大化 & 成本極小化,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則達到了罹癌率極大化
然後他們打著「好東西」的大旗作為理念,榨取更多更多的利潤。
我們只能擔心懼怕又無奈地想著:反正都是毒,我只好選便宜的囉。

在選便宜的這個前提下,至少我還能用知識、智慧來判斷好壞。
十分積極的人用更多方式去尋求「便宜又好的東西」,譬如號召/參與團購,或是找原廠直購;
普通積極的人會選定他們的慣用品,然後穿梭在各大賣場比那從幾塊錢到幾十塊錢的價差;
普通懶惰的人聽從親戚朋友路人甲的建議,選擇「他們覺得好」的東西;
十分懶惰的人不跟團購、懶得比價,只要自己判定是好東西,而且買得起就好,例如我。


















via http://www.bized.co.uk/virtual/vla/theories/indifference_curve.htm

2011/06/06

莫內花園特展

















就在北美館爆發了(疑似)包庇廠商的醜聞之時,我取得了莫內花園特展門票兩張。

必需坦承,這個展並沒有在我心中勾起漣漪,所以也不打算「為賦新詞強說愁」。
或許是連續假日+展期將近,所以人多到靠北邊走讓人不耐也有關係。
總之,那幾幅黑壓壓的睡蓮就是沒辦法吸引我的注意力。

畫畫這件事,從一開始的塗鴉、到模仿,之後開始學習技巧、色彩…
等到可以畫得栩栩如生的時候,也才只是開始而已。
接下來才是真正進入「藝術」的殿堂,用「心」去畫畫。

我以為,印象派的作品本來就不用鑽研這一筆是花是草,那一灘是天是地;
而是如同繪畫者用心下筆一般地,用心去觀看這幅畫,並產生屬於自己的感受。
但就如同前面所說的,這個展覽並沒有讓我在畫作中找到什麼感受。
我的感受,卻來自參觀動線結束後,出口前那個房間的莫內生平記事。

其中有一段提到,莫內沒有被選上沙龍展,於是父母中斷了對他的經濟援助。
這讓人感受到,藝術工作者總是在這樣卑微的情境下被對待,
即使是在歷經文藝復興時期過後的法國,也還是得要麵包才吃得飽。

莫內的後半輩子也很... 戲劇化?
畫漫畫、從軍、不斷發生的經濟危機、兩任妻子與大兒子都比他早去世,還得了白內障...
但他也與伙伴創造了新的藝術手法,即所謂印象派,也獲得藝術界與國家的肯定。

說著藝術工作者在現實世界夾縫中求生存的為難之時,
或許就是在這樣的顛沛流離之中,才能激發出那來自靈魂深處的力量,
並留下雋永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