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1

88風災台東災區復原志工 - 我們做了什麼

花蓮青少年公益組織,與一般志工團體沒有太大的差異,在服務地區及內容有其針對性的目標。
過去幾年的其中一項活動,叫做「向土地行善」,以農村服務為主,似乎多在八月份舉辦。
今年的向土地行善活動,正好遇到八八風災,於是便整個轉換成「救災」。
從救災前一天才發出的行前通知可見其倉促:

但也因為此次救災工作來得突然,其實有許多災情地等狀況未能獲得準確的訊息,而有許多不確定性參雜其中,而我們扮演一個導入志工救災的角色,並非如一般團康活動、營隊活動,有明確的輔導員或活動規劃,而是負責籌備活動的專員也是志工,大家可以說是自願性募集人力而形成的團隊,也希望在接下來的活動中,大家可以彼此討論在災區所見的情況,大舉地討論,如實地對外反應災情,也共同討論有可能的解決方案,讓我們的行動比政府部門更深刻而有效率!

因本次颱風與災害處理其實來得過於突然,目前組織內部原先在負責本次農村服務專案的志工夥伴們,也都緊急地投入救災行列與物資募集之中,組織的人力多為流動志工,而專案人員非常的少,所以其他公務繁重,難以分身擅加處理與志工聯繫等的狀況,在此也希望諸位參與的志工夥伴們能夠體諒!
即便如此,我們也沒有跟其他散戶志工一樣,什麼都不知道就衝下去。
前文所提到的「主要目的為協助災後重建,但由於台東地區對這種志工救災機制並不熟稔,
所以我們另外也需要協助志工募集的工作,甚至設立一個志工招募站
」,
事實上是包括組織的執行長黃榮墩先生在內,與我們這團所有志工們討論出來的結果。

黃大哥是個很有執行力,想法和實踐之間的距離非常短的急性子的傢伙。
因為這樣,他想到什麼就要去聯絡去張羅,所以對於我們這群20個毛頭小子 (好,我不算),
其實是以一種放著讓你們爛充分授權的方式,讓我們自己討論出想法和作法,再給一些建議。
這樣的討論,則是在8/16日晚間的「世界咖啡館」遊戲中進行。




世界咖啡館

世界咖啡館是一本書。更精確的說,它算是一種以組織學習為目的的群體討論方式。
如同李世珍先生在此所描述,我們透過海報記錄、輪流對話,與集體心得的方式進行。

我們粗略地分成三組,每組有一張全開的圖畫紙和一盒蠟筆。
一開始就這麼接近毫無目的,甚至天馬行空地討論未來五天在台東的救災內容。
不管是能夠做些什麼、需要做些什麼、可以怎麼做,或會遇到什麼問題,都能討論。
想到的東西就把它寫、或畫在圖畫紙上。討論一段時間後,再打散重新分組。



打散後其實每張圖畫紙上都有一些可以聚焦的重點了,再由不同的成員產生新的詮釋。
最後每組選出一位爐主出來報告討論的小結 (通常這種狀況,我都會變成上台的那個… 該死!)
我這組的結論是,把我們這團的人力,分成「田野組」與「招募組」。
田野組負責調查與尋訪哪邊有志工人力的需求,以及哪邊有資源 (例如機具、車輛);
而招募組則是設立定點招募當地民眾加入志工活動,並進行工作統籌分配。

有沒有覺得「打高空、唱高調」的感覺?我那時的確是有這種感覺…
而事後真正在現場也早已跟當初討論出來的結果差距不小,但這場討論的意義其實是在…
凝聚大家的共識,讓大家有一種「準備要一起去某個地方做某件事情」的共識。


@靈鷲山台東中心

第二天 (8/17) 一早我們就搭火車到台東,在靈鷲山的台東中心等吃飯準備與其他志工會合。
除了我們這團20人,還有約 50 位來自台中水源地文教基金會的志工,以及 6 位自己來的散戶。
所有志工於中午集結在靈鷲山台東中心,而提早一小時抵達的我們則開始討論任務分配。


預料中的難以凝聚共識的初步討論

靈鷲山並非台東地區救災志工活動的發起單位,事實上沒有一個團體是所謂的發起單位。
在百廢待舉的災區,包括地方政府、受災民眾,與救災志工其實都是處於一個極度混亂的狀況。
會來到靈鷲山算是因為黃大哥的聯繫與調派而決定的;抵達的時候其實也不止靈鷲山,
一些地方人士也都整合了各種需求和資訊出現在同一個地方。
雖然有失公允,但其實我很想婊一下那踢皮球熟練度99的地方政府和大愛的慈濟 XD

從靈鷲山那邊,我們知道了現階段的人力需求至少有三個地方:
太麻里溪口砂石工廠 (15名)、大武鄉大鳥村 (30名+),以及由長老教會提出的 15 名志工需求。
原先我們還很天真地希望能 20 人同進退,但經過了半個多小時毫無進展的討論之後,
原來規劃中的「志工招募站」重要性還是很高,於是先把我們這團的 7 個男生丟去砂石場。
4 位女生以「較了解狀況」的身份加入大鳥村;剩下的 9 位美女則留在在台東市進行志工招募。

等到水源地基金會的那一票來了以後,反正他們也是狀況外,就直接發便當派車帶走了 XD
好啦,黃大哥還是有講一下話,再次闡述我們的工作目標,以及一些精神上的鼓勵啦~
等吃飽飯講完話以後,就真的是派車一群一群地帶去工作地點了!


為了黃大哥的身影,我忍痛捨棄掉吃便當的照片!


新東錦營造

我們七個壯丁 (?) 工作了五天的新東錦營造,是這次重建協助的重點對象。
根據黃大哥的說明,該廠算是地方的重要經濟體,同樣身為受災戶的他們,
可以提供許多機具與資源,投入其他受災地區;當然前提是要先脫離目前的受災狀況。

現場的地理狀況是這樣:廠區位於台11線以東的太麻里溪畔,除了工廠以外還有兩三幢民房。
民房主要為辦公室及員工、老闆居住的地方;這些地方都隨著太麻里溪的氾濫而滿目瘡痍。
我們的主要工作,一個是清理現場,以挖剷污泥及撿拾堪用物品為主;
另一個則是在台11線以西,靠近山腳的另一處廠區清理那些挖出來的東西。
主要是機具零件及民房內的一般用品,而該廠區也是我們晚上休息的地方。

 
工作現場被土石流破壞的斷垣殘壁

我在首日晚上所寫的日記其實也很清楚描繪了現場的狀況與心情:
8/17 太麻里溪潰堤,堤防兩旁河川地上的道路、橋樑、工廠、田地無一倖免。狂亂的河水夾帶巨量泥沙、上游岩石與被山老鼠砍伐的樹木直接衝向海口。汽車被壓成廢鐵、廠房扭曲變形、大量的機具與零件被埋在動輒一兩百公尺高的泥沙之中。而這些東西,是可以被整理成能深入災區聚落支援的重要機工具。所以被志工組織視為優先協助的對象之一。我們被分為三組,兩組分別在現場清除挖土機挖掘不到的角落,並撿拾零件、工具,一組在另外一個廠區清洗挖出來的東西。雖然經過半日的清理,我對於我們能貢獻多少幫助、甚至所謂的「救災機工具」到底能不能被清出來,或清出來後能否即時使用在救災上,其實是存疑的。不過就如同其他志工同伴說的,我們做的每一份工作,都是加法、都是幫助,也是我們下來的目的。
事實上我一到現場看到那慘狀,就知道別說我們十五個志工搞五天,
就算再度來一個連的阿兵哥搞三個月也不見得能收拾乾淨;別的不要說,
就看看921地震好了,一直到今天仍然有尚未復原的地區。
這種嚴重天災所造成的 (可見的) 創傷,本來就需要投入許多時間與成本。

今天我有理念 (想做些什麼事情來幫忙讓這場天災所造成的傷害得到些許的痊癒)、
我有目標 (每天就是去剷污泥、去清洗那些機具零件),我還有一起打拼的伙伴、
還他媽的有吃有住,這工作基本上超爽的啊!想那麼多幹嘛!?
到現在我也會一樣自豪地跟人說:我去太麻里的砂石工廠協助88風災重建!

 
美麗的海岸山脈與殘破的河岸    對,這是一輛車


台東志工招募

志工招募的工作,基本上在現場挖土的我們都沒參與到,所以只能粗略地描述。
簡單的說,我們是勞力,她們在那邊則是勞心;我們做得很踏實,但她們卻做得很無力。

志工招募站的主要工作大致上應該有三項:
集散/分配捐助物資、設點召集志工,以及與各個需求單位和相關單位聯繫。
不斷地接電話打電話、畫海報、到處遊街拉人、發傳單,大概是工作現場的模樣。

工廠的我們,每天只要在那八小時中,能挖多少算多少,她們卻必需計算「業績」,
並且想辦法達成,還要飽受無人理睬或敷衍應對的冷屁股,及狂踢皮球的晚娘臉。
偶爾抓到幾個願意挽起袖子的人,哪怕是在網咖虛晃打發時間的休假阿兵哥,
只要能去幫忙一天,她們也會開心地手足舞蹈。



當兵時坐了一年多辦公室的我,相當了解這兩種狀況的區別,與不足為外人道的心情。
而實際上,僅成立了五天的志工招募站,在有限的成果與草率的交接 (幸好還有人可交接!?) 下,
是否能夠繼續延續下去,讓整個救災重建工作成為源源不絕的活水?
已經不是我們能夠掌控的事情了。但當我們跳出來做一件沒有人願意做的事情時…
不管做得再爛,也是 better than nothing!

最後節錄第六日晚上,我們做心得交換時,各位志工分享的心情:
可以單純地做一件事情是很幸福的。親手清理完一個家園… 超‧有‧成‧就‧感!

分享大武村秘書長十分有效率的救災經驗:帶著志工挨家挨戶地了解人力需求,並馬上派遣。

輕型機工具的配給有限,透過簡單的教學,其實可以直接放在災區公共使用。(例如一些切割工具)

學術界似乎鮮少有與災害防治、救助與整合處理相關的研究。學界人士在這方面或許也能有所貢獻。

建議歸納出志工行動的SOP,可以更快讓不同區域的志工活動上手;地區也應該要有常設性的志工,協助每次活動的行前討論與目標釐清,才能建立出團體動力。

與志工們一同工作,可以和彼此有更深的認識,在工作中自己找尋樂趣也很有意思。

這是我第一次做志工。但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求自己主動,就算當志工也不抱著玩玩、打混的心態。

最後一天工作,不再挖土了,和志工到其他災區贈送物資時,很有感觸。資源只是分配不均而已,不管是物資或是協助重建的工作,真的都不夠。

工作地點的村長時常狀況外,甚至出現大小眼的狀況,對一些平常和村長交往狀況比較不好的人家,感覺有刻意忽略。而來自不同單位的志工們,很難弄清自己的歸屬,有點無力感。

志工招募站的工作,比起我在工廠挖土清洗,來得有價值多多了!

志工招募站的工作真的很挫折,但做苦工也有做苦工的快樂!

找到讓自己有存在感的工作,是一件很棒的事!


我們到底作了什麼?

我十分推崇前面提到的「加法」理論。
今天我們來到的是一個需要我們,而我們也有能力提供幫助的地方,
不管他們是誰、我們是誰,或我們做的事情有多渺小,對整個社會都是一種加法。
不只是直接受到幫助的對象,知道我們來的親朋好友,或聽說了這些故事的陌生人,
無形之中都會因而產生一種正面的力量、相信的力量、凝聚的力量,甚至是重生的力量。
我們就像是一顆小石子丟進水裡,產生的漣漪雖然輕微而短暫,卻能在整片水面上奔跑。
我不期望這些能產生什麼影響、或造成什麼改變,但它是一個有意義的存在。

我們到底做了什麼?

我們只是做了一些很多人曾經想過,卻沒去做或不知道怎麼做的事。
它不是什麼很了不起很特別的事,但只要有多一個人做,就會有些人因此得到幫助。
我們只是做了些能力所及、微不足道,可以讓這世界變得更好一些事情而已。



5 則留言:

  1. lucky哥的愛心好持久..

    回覆刪除
  2. Cool! lucky,你的心靈是富有的.

    回覆刪除
  3. 我看了很久可見你一定也寫了很久
    good job, lucky哥

    (跟著大家叫)

    回覆刪除
  4. 寫這篇,我把它當作一種責任來看待 ^^"
    也因為有留言的你們,和更多其他我的好朋友們的支持,
    我才有繼續下去的動力;留在這兒應該沒啥人會看到… 不過,謝謝各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