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09

12/27 德勒斯登 Dresden (上)

今天早上的柏林,冷!零下三度!雖然沒在下雪,也沒在融雪,但是那個空氣凍結到一點風就好像刀刮似的。今天預定的行程是和媽媽坐火車到柏林東南方,薩克森邦的古城德勒斯登(Dresden)。有將近八百年歷史的德勒斯登,是薩克森(普魯士帝國)的首府,由德國北方大河易北河流經其中,城中有相當集中的古蹟可供參觀,素有易北河的翡冷翠之稱。不過在二次大戰期間大部分的古蹟都被炸毀,經過長時間的重建終於又逐漸恢復原貌。其中今年秋天剛重建完成的「聖母教堂」是今天的參觀重點!


 


開始旅程前,先介紹一段小插曲。話說德勒斯登順著易北河往西北方不遠處,有一個叫麥森(Meissen)的地方。這裡出產全歐洲聞名的「麥森瓷器」,從18世紀開始便一直是歐洲富具代表性的高級瓷器,甚至連王室宮廷也整套地向麥森訂購。因此造就了整個薩克森的富裕,在中央集權的年代,這份財富當然就進了王室的口袋裡。所以德勒斯登才有錢興建各式富麗堂皇的宮殿、教堂。教授說,瓷器是他們的「白金」。


 


九點出頭的火車從柏林動物園車站出發,兩個半小時以後我和媽媽抵達了德勒斯登。到一半的時候車窗外就看不到積雪的景色了,不過德勒斯登的北風依然凜冽,吹得我和媽媽用盡身上所有衣物裹得緊緊的。中央車站出來,就是經過規劃的步道「布拉格街」,除了路上有詳盡的市區地圖可參考外,布拉格街兩旁盡是旅館、百貨公司及商店,中間則是現代化的裝飾,以及一個滿是市集的舊廣場。


 


中間看到一匹馬的雕像,雕像下的座則倒數計時著2006年的到來,因為這將是德勒斯登建城800年的大日子!教授說,中古時代的地方,要能成為一個「城市」是必需通過一些考驗的。一般是人口、規模之類的,然後才能被賦予稱為「城市」的權力。德勒斯登在1206年的時候成為城市。穿過兩條馬路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不知名的博物館,館前廣場還有一個很古氣的雕像。轉過頭去就是聖母教堂(Frauen Kirche)了!


 


我們繞了一圈還在施工中的工地以後,來到教堂前的「新廣場」,豎立在新教之父‧馬丁路德像身後的,就是飽受戰火摧殘到只剩下兩面斷垣殘壁的聖母教堂!戰後因為成為反戰的象徵,所以一直到1994年,才開始重建。重建的經費完全來自各方募款;教授說,世界各地的德國人聽說要重建,人人都捐款了!讓我再次由衷地敬佩德國人對歷史的尊敬程度。


 


除了捐款,教堂的塔頂,以及塔頂的鐘,則是英國人送的。因為那個教堂是讓英軍給炸毀的XD!雖然已經接近戰爭尾聲,但是據教授所說,當時的英國空軍司令極度厭惡德國人,所以聖母教堂才在這戰爭的尾聲被聯軍的空襲炸得只剩下兩面牆。可是如今全部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了!更令人感動的是,他們重建起來的教堂,只要是還留下來的原跡,不管是一磚一瓦,或是整面牆,通通都依照原來該放的位置給放了回去。真令人納悶他們是怎麼知道這塊磚是放在哪的!


 


聖母教堂為巴洛克式的基督教教堂,外型以圓形呈現,共有A到F六個入口。目前開放三個入口,一進、一出,另一個上鐘塔。我和媽媽從新廣場的最外圍開始排隊,吹了快半小時冷風才進去。由於剛剛才開放,所以不收門票,但是控制進場人數,大約每十到十五分鐘放行一群人。進去就不管了,雖然門口掛著不准照相、不准使用手機、不准飲食等等規矩的牌子,可是才跨過門檻就看見此起彼落的閃燈,實在是心寒。雖然沒有帶腳架,但我還是乖乖地關掉閃燈慢慢拍,把我看到的第一座巴洛克式教堂仔仔細細地捕捉起來。巴洛克式教堂,外表看起來還好,沒有歌德式那樣讓人讚嘆,可是內部就精彩了,簡直只有「華麗」二字可以形容!


 


另外還有廣大的地下室,陳列著許多原來的遺跡。還有一個漏斗狀的大台子,看來是類似「許願池」或「捐款箱」之類的作用。就看見遊客們圍在那邊一個一個銅板地往裡扔;不過特別的是,他們是沿著漏斗最外圍丟,技巧越好的人,銅板就可以順著漏斗旋轉得越久,然後才掉進去。我也扔了兩枚10分銅板,不過只是讓人見笑罷了XD。


 


我在地下室晃的時候,媽媽在教堂裡坐著等。她說她看著看著,眼淚竟然掉下來了,因為她感覺到菩薩在這兒XD。離開前,我們各花了1歐元,去點了一支祈願蠟燭(Prayer Light),看著燭光閃耀著,心裡也覺得溫暖許多。往外走到鐘塔的F門,得另外排隊,還要花8歐元才能上去,所以我就跟媽媽往教堂後方走去了。


 


延伸閱讀:


德國馬丁路德改教運動 (有興趣有時間再看,很長)


六十年後的聖母教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